SAT干货贴 | 直击1500+,你不得不看的5大“冲刺观”
10月SAT考试临近,对于不少同学而言,尤其是12年级即将申请的“末路狂花”们。10月的考试基本是早申前的最后一次机会了,必须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。
不少同学家长都迫切想要知道,在最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应该如何进行冲刺规划,一举和SAT分手成功。
冲刺阶段究竟哪里不一样
在讲冲刺规划之前,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:SAT备考的各个阶段侧重点都不一样,不能一概而论说SAT备考最重要的是刷题或者最重要的是阅读等。
基础阶段 侧重于英语阅读能力和素养提升,如积累词汇量、拓展阅读量、补充背景知识等 | |
强化阶段 学习SAT各类题型解法、必备知识点,搭建完整、正确的SAT“世界观”,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等 |
冲刺阶段 不再适合大量摄取新知识;冲刺段必须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梳理、补全、归纳、总结 |
SAT备考阶段
我们会发现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阶段,而绝大多数同学在作备考规划时,没能按照各个阶段的特性做特别有针对性的规划。
而是特别含糊的归结成“上课+刷题”,基础阶段在上课刷题,强化阶段又来上课刷题。冲刺阶段更惨了,课上太多了,题都刷光了,怎么办?再上一遍,再刷一遍。这样真的合理吗?
显然是不合理的,冲刺阶段已经不能用基础和强化阶段的方法去学习,甚至同样是每个阶段都要刷题,但是冲刺阶段的刷题方法也大不一样。
冲刺规划面面观
冲刺阶段究竟该如何规划,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备战SAT,短时提升分数?
在冲刺阶段可以从五方面入手,解决同学家长不知道如何规划的难题,从而帮助大家最终取得这次考试的胜利!
上课观
就“上课”而言,冲刺段不再适合班课,更需要针对性极强的一对一课程;不再适合2-3周的密集集训,建议课程少量多次,与做题进度匹配,如每周2-3次,每次1小时。
上课模式要注意,强化段是老师主导,老师讲学生听;而冲刺段一定是学生主导,学生讲老师听。
那么学生讲什么呢?讲做题思路和自身理解。有时答案哪怕对的,可过程是错的,这种潜在漏洞会在真考高压环境下被无限放大,导致最终真考成绩远不如平常练习和模考。
老师讲、学生听得懂那是老师的本事,学生讲、老师听的懂并认可,这才是真的掌握。
2
知识储备观
冲刺段已经不再适合大量摄取新知识(这是基础、强化该做的);冲刺段必须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梳理、补全、归纳、总结,四者缺一不可。
比如,学生可以拿一张白纸,把自己所学过的所有阅读/语法/数学所有会考到的题型、知识点、常规和非常规解题思路写下来(并非背诵默写),想到多少写多少。再将这张纸与我所写的或者之前的笔记进行比较。
绝大多数学生会明显察觉:学生所写的内容往往是“少、错、碎、僵、乱”,知识点有漏洞,认知有偏差,知识孤立无串联(语法知识点阅读里就不能用?),死记硬背理论却不知运用或变通,知识点考点凌乱不成体系且无重要性排序。
拿着这张纸,对比着讲义笔记,不断找老师求证对照,订正好;每3-5天重复一遍该过程直至完全无误为止。
3
刷题观
冲刺阶段刷题是必不可少的,但是冲刺段刷题的目的和方法与强化段截然不同。
◆首先题分为“没做过的新题”和“做过的老题“。
提前做好规划,预留最近期的真题(18下半年、19年)保留7套左右新题别做,用于考前冲刺模考。
前3周每周一套新题作”体检“,为查漏、验证,带着问题去上课才是质量最高的课堂;最后一周连续3-5天全真模考(越趋近真考模式越好,填答题卡,死掐时间要求,有监考等等),为提前进入真考状态。
◆那还有同学忧虑,之前已经冲刺过一轮了,该做的全做过了,无新题可做怎么办?
“做过的老题“,不管做过多少遍,都可以拿来利用。
首先将做过的老题进行筛选,把所有非真题都摒弃掉(可汗、Princeton等),只留真题。做过的真题再分为“近期才做且有印象的”和“很久远几乎无印象的”。
第一遍吃法:先重做“近期有印象”真题。
无需计时,无需全套整练(阅读语法数学拆开做也可);简单题直接写答案无需写思路流程,中档题和难题在空白处或打补丁,写下完整做题思路和流程;再次做错的题务必整理到错题本。
每完成2-3套找老师约一小时左右的课,或每完成一套约半小时答疑,带着错题、没错但困惑的题、以及做题痕迹和流程,去上课,这样的课程才是质量最高、最有效率的。
第二遍吃法:再做“久远无印象”真题,且“负重训练”。
何为负重?
加量,比如每次做8-10篇阅读而非5篇;限时,5篇阅读时间压缩在62分钟,语法压缩在30分钟,严格执行;高标准,不考虑实际curve,冲1500的同学要求自己做到520(阅读5,语法2,数学0);
“负重训练”可以有效解决真考高压环境下“发挥不稳定、时间来不及、精力跟不上”的问题。真正意义上的“训练”必须各项要求比真考更加严格,才能起到作用。
第三遍吃法:老题做完第二轮并且问题解答完毕后,仍可利用。
一是做总结归纳,不再拘泥于具体问题的对错,将各类文章、题型、解题思路概括出共性特征,因为这些共性特征,而非具体问题,才是对真考最有预判价值的,做好记录考前复习;
二是精析文本,精读每篇语法文章(考试时是不可能这样去做的),把不熟悉的、重要的句型、词组、用法等摘录。
第四遍吃法:将错因总结归类,注意是“错因”而非“错题”。
先总结错因,再分类,统计比例,按由易解决到难解决、比重大到比重小的顺序,依次针对性解决。
比如发现自己的问题集中在单词认识但理解不准确,那背单词和刷题都不是针对性解决方案,而是要去重新温习背过的单词,摒弃中文释义多看英文释义和例句、多查英文词典、复习近义词辨析相关材料等。
4
理念观
备考阶段为何要提及“理念”?因为真考和备考实际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备考时强调脚踏实地,真考却强调灵机一动;备考强调迎难而上攻克难题,不留任何困惑,真考却强调趋易避难、扬长避短,绝不与难题死磕;备考强调知识储备全而深,真考则强调“有多大的胃吃多少的饭”,有多少储备无所谓关键是怎么运用......
真考理念和备考理念存在的差异远不止于此。
可惜很多同学直到坐在考场上时都没能意识到这一点,仍是抱着备考的理念去考试,那自然发挥不出自己的真实水平。每次真考成绩总比模考要缩水很多,发挥“失常”成了常态。
冲刺阶段,实际上就是最关键的,从“备考”走向“真考”的过渡阶段,逐渐改变原有根深蒂固的备考理念,向真考思维过渡。在冲刺段,把每次练习都当作真考的前奏,不断适应真考的思维模式。
5
应试观
经常听到有同学经常说“我不是考试型选手,我平常学的要好的多但总考不出来。”既然明知存在这个问题,为何不去解决呢?
备考时学的是“SAT“,而冲刺段则要学会“考试”。考试成绩和真实水平之间是无法划等号的。
尽管真实水平是决定性因素,但考试当天生理和心理状态、临场发挥、试卷内容特性和学生长短板的契合度、甚至运气,都会对最终成绩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。
很多同学等到考前一两天开始调整状态,怎么来得及呢?就以生理状态为例,很多同学平常上学时都是越到晚上精神越好,上午萎靡不振,下午昏昏欲睡,这样的生物钟模式跟考试完全不契合。
小到考前饮食习惯,大到考前心理调整,要调整到应试状态至少需要1-2周时间,对于终极一战而言,多早开始准备都不为过。
说在最后
SAT考前冲刺规划是陈老师凭借多年考试实战,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备考思路。但是,备考思路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,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,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归根结底,任何规划或建议都必须具体到实际案例并具有可操作性才是价值的。
再好的计划也需要执行,各位同学最后一个月的投入和努力才是根本,希望同学们能为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
添加【火箭哥】
获得更多备考经验